疫后城市治理离不开新技术赋能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全国人民联防联控,从争分夺秒修建医院到最大规模封城措施,从快速检测病毒基因到药物研发并临床应用等,切实有效地将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运用到疫情防控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全国人民联防联控,从争分夺秒修建医院到最大规模封城措施,从快速检测病毒基因到药物研发并临床应用等,切实有效地将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运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上,充分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已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了城市治理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支撑疫情防控工作”。在笔者看来,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在城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实现城市和新经济的相互赋能,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

疫情防控中城市治理工作的新问题和新需求

公共卫生防控治理领域

首先,城市复杂人口流动对区域公共卫生防控治理水平提出严峻挑战。一方面,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具有两面性。大城市医疗卫生体系较为完善,医疗资源雄厚,可以为居民提供有效的疫情防控医疗服务;但城市人口的集聚和流动性构成城市健康风险的外部条件,加剧了疫情的传播和扩散,其内在因素是人口增长和城市管理服务能力的不对称。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不同发展条件,不同区域公共卫生防控治理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因此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面临困难重重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传染病疫情的跨区域流动和传播是疫情防控阻击战关注的焦点,但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和应急管理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其次,紧急状况下医疗设施、医护人员和防护物资高度紧张。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短期内各类医疗资源的高度短缺和供应不足等情况,在深层次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卫生防控在应急医疗物资的储备和调控方面缺乏足够的响应能力。

第三,社会大众公共卫生防控知识的不足。疫情中有许多人对疫情及相关内容认识浅薄,客观上加大了疫情防控难度。此外,不少民众受限于知识素养,对疫情防控缺乏科学认识和准确了解,难以做到科学有效的防护。

城市信息安全治理领域

公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存在风险。在人口数据开发应用与城市疫情防控有效结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平衡个人隐私信息和公共防疫的需求,正确处理好人口信息调用和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特别强调的是,在疾病防治和公共健康管理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个人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以及在城市管理中应急管理部门的合法强制权力和其权力的限度,为公民信息安全和城市应急管理提供更加完善的法治基础保障。

自媒体成为片面舆论的传播温床。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网络空间不仅大大扩展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也极大地拓展了舆论空间。与非典时期相比,此次疫情期间各类不良信息、网络谣言传播能力更强,甚至更快于疫情的传播,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城市数字技术治理领域

应急领域的大数据技术服务效果有待提升。人口数据以及相关大数据的应用对城市卫生防疫和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区域人口数据分析应用还处于比较初步的水平,其作用并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数字化平台快速增长,但后继运维难以跟上。疫情发生后,“疫情防控服务专区”“口罩预约系统”“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等渐次上线,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企业开始借助科学技术支撑抗疫。但必须看到,当下一些企业的大数据技术服务响应虽快,但是缺乏知识服务和内容提供能力,发挥的作用仍旧有限。同时,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有关疫情防控的数字化平台如何继续发挥其真实价值,在下一次城市突发事件出现时发挥出更好效用,还有待进一步的资源整合。

疫情防控中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新机会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开始脱胎于物理空间,逐步拥有以物联网、传感器构成的感知系统,以通信技术构成的传导系统,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构成的中枢神经,以各类应用构成的运动系统。城市不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体,而开始具有“有机体”的特征,城市越发像“人”,能够主动感知世界,并对城市的系列变化产生智能反应。这种“类人”的数字智能城市和物理城市正平行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共生共长的“数字孪生城市”。

文章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网址: http://www.zgxjsxcp.cn/qikandaodu/2021/0512/696.html



上一篇:基于新技术平台的高校发票腐败风险防控研究
下一篇:新技术驱动下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探索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投稿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编辑部|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版面费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论文发表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